2014年初,五糧液集團落下國有企業公車拍賣的“第一槌”;沈陽大東區首批拍賣121輛公車;一些地方公車司機開始辭職改行……從中央印發條例明確要求黨政機關取消一般公務用車以來,一些地方公車改革遲滯不前的情況正在好轉,“車輪上的鋪張”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。
  然而,沉痾已久的公車浪費、車輪腐敗問題,在新一輪治理又面臨新的問題,國有資產如何賣得合理,改革程序不夠公開、拍賣流程不夠完善,個別地方的“應付式改革”亟待糾偏補漏。
  車改“蓋子”掀開,公車浪費驚人
  被稱為國企“公車第一拍”的大型拍賣會前不久在四川五糧液集團舉行。343輛公車拍賣、2500元封頂補貼、1700多名買家參與競拍……除少量流拍外,最終成交324台,成交額高達3003萬元。根據最新消息,五糧液集團第二輪公車拍賣也將在本月底啟動。
  馬年新春剛過,新一輪機關公車拍賣又成社會熱點。沈陽市大東區公車改革的121輛公車首次進行拍賣,百餘輛公車底價集中在數千元到兩三萬元。信息披露不夠充分,車輛無人整理“賣相”差,車輛勘驗只做錶面文章,讓很多有意向的人望而卻步。
  記者發現,轟轟烈烈的車改拍賣中,暴露的問題值得關註。
  幾乎各地公車改革的“蓋子”一掀開,就會呈現觸目驚心的龐大數字和豪華車型。譬如進行公車拍賣的五糧液集團,一家企業一次拍賣公車就達300多輛,而且還有兩輛豪華悍馬,浪費之大令人咋舌。而沈陽一個區的公車拍賣中,類似起拍價達68萬元的進口豪華越野車也浪費驚人。
  今年初以來,是一些地方公車拍賣的集中處置期,公車處置拍賣收入為公車消費“明顯減負”。然而,調查發現,不少地方的拍賣也暴露出了問題。如有的區縣公車淘汰後,廉價落入內部人員手中;有的起拍價定得太低,雖然走了拍賣程序,但是不對社會公開,有暗箱操作的嫌疑;還有的缺少相關服務,不僅競購者不能試乘試駕,有的就在外日曬雨淋,輪胎癟了無人管,導致市民想買不敢買,實際上是變相國有資產損失……
  公車改革不是應付上級、糊弄群眾的“作秀”。華東師大教授餘南平說:“從私下處置,到目前逐步公開拍賣,現在一些車改已經進了一大步,但一些服務應該改進,對處置公車,怎樣既可以避免暗箱操作,又能實現國有資產保值,有關部門應出台規定,尤其不能賤賣。”
  “緊箍咒”越念越緊,防隱性福利“砍舊添新”
  就在最近,一些地方因為公車改革啟動,一些公車司機已經出現成批辭職的現象,被認為是公車改革縱深推進的標誌。
  改革重要一點,就是要打破公車背後的隱性福利。一位在機關工作的司機告訴記者,以前最“吃香”是領導的“專職司機”,往往有可觀的“灰色收入”,也就是領導出席活動或應酬時,邀請方都會給領導司機發禮品、禮金、誤餐費等。現在公車改革取消專職司機,隱性收入銳減。
  近年來,從公車“雙18”限令(排量不超過1.8升,價格不超過18萬元),到國產品牌採購目錄,從中紀委的“掛公牌+GPS”的車輪腐敗治理思路,到中央印發《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》要求黨政機關取消一般公車。可以說“緊箍咒”已經越念越緊,作為“三公”最大一頭的“公車亂象”,無疑將面臨大手術。
  目前,全國機關事業單位的公車數量不下200萬輛,國有企業的車輛更無法計算,每年車輪滾滾中流失的公款數以千億計。公車改革直接動了領導幹部的切身利益,向來阻力大;而群眾最擔心的就是改革後出現“公車照坐、補貼照拿”的“回潮”現象。
  從現有改革來看,為減少改革的阻力,多地都會配合發放車貼才能推進。與國內一些進行車改的地區做法類似,溫州車改正縣實職每月最高補貼3100元,杭州正局職位車補每月2600元,寧波市正局職位每月補3000元,廣州天河區正局職每月2800元……這些車貼的標準,抵得上當地職工大半月工資,是否存在變相增加幹部福利之嫌。從創新改革到 “創薪”之惑,公眾越來越關註,公車“補貼”標準究竟誰說了算?
  長期關註車改問題的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認為,一方面,一些地方較高的車補標準很容易成為眾矢之的。另一方面,改革會觸及幹部的既得利益,讓掌權者“向自己開刀”難度可想而知。制定多高的車補才是適當的,顯然有個科學測算和公平透明的問題。不受監督、自說自話的改革,也難讓公眾信服。
  走出越改越多困境:制度+懲戒
  隨著公車改革逐步走向深水區,遭遇的難題可能越來越多。
  目前很多公車拍賣已經引入了評估機構和拍賣機構操作,但不妨再引入二手車市場機構參與,通過市場化的手段,將國有資產“包裝”後上市公開拍賣,就會較少出現由於服務不到位,群眾“想買不敢買”的困境,確保國有資產少流失,防範一些地方私下處置產生的“二次腐敗”。
  多年來公車改革不斷,但陷入“越改越多、越改越亂”困境,就是因為缺乏徹底性,有的在風頭上把公車“封存”一陣子,風頭過了肆無忌憚。一些率先改革地區的個別基層幹部,向業務關聯部門或企業“借車”的違規現象也未有禁絕。
  公車亂象作為當前幹部不良作風集中體現的一個“病竈”,一定要從根子上徹底治理。“不僅要在存量上‘動手術’,原則上應該盡可能取消公車。同時要做減法,嚴控新購公車額度。”葉青表示。
  世界上很多國家和地區的公車數量屈指可數,特定的公務活動才能使用。“由於公車數量少,車一上道所有人都知道是公車,自然不敢私用濫用。”葉青認為,只有從根子上大幅削減公車數量,才是車改的“釜底抽薪”之舉。
  隨著近年來公眾監督興起,一些公車違規、特權問題往往通過群眾舉報曝光。“公車使用的內部監督透明性差,公眾參與度低,作用不明顯。”餘南平表示,治理特權車亟須形成穩定、常態的外部監督機制,公車懸掛“公車統一標識”或許是較好的監督。
  (原標題:“作秀”難過“深水區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na50naeot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